睢县潮庄镇鲜笋包装车间内工人正在工作,芦笋种植、加工现已发展成为该县农业新兴主导产业。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
建在睢县城郊乡田庄村的集育种、研发、种植实践于一体的中顺辣椒种植基地。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
乡村处处环境美。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
扶贫车间为睢县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 本报记者 黄业波 摄
钰鑫湖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入股分红现场。 马 力 摄
乡村振兴让睢县农村充满生机。 本报记者 黄业波 摄
核心提示
盛夏时节,穿行于睢县城乡,“南笋北椒中果蔬”的产业布局初具雏形,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整洁亮丽,贫困村内建起了扶贫车间,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,腰包鼓起来的群众精气神更足了。
乡村振兴,路在何方?经过近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,睢县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里的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生活,初步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图景。
睢县当下的谋篇布局,正描绘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。
干部领头带富 能人返乡创业
聚人才 补发展后劲
周堂镇黄堂村是睢县基层党建、脱贫攻坚、美丽乡村、产业发展“四面红旗”全能冠军村。一个贫困村能实现弯道超车,成为全县注目的“红旗村”,该村党支部书记崔纪连功不可没。
别看崔纪连是个女同志,性格却风风火火,她早些年搞运输发家致富。2014年,她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时,就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:公平公正、一心为民、不贪不占。
她敢啃硬骨头,规定所有村干部及亲属不准“吃低保”。通过召开群众会、党员会、代表会,全村统一思想,凝聚合力,一心发展。短短三年时间,她通过争取项目,为全村修了4万平方米的道路,修通了下水道,安装了路灯,对全村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。
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崔纪连带头注册了瑞丰种植、养殖专业合作社,发展大蒜、芦笋、木耳种植,让村民有活干;引进正邦高老庄万头标准化养猪场,年为村庄分红50.5万元;建设光伏发电站,年为村庄分红10多万元。
2017年,黄堂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。曾经的贫困村,如今成为全县先进村。
农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;支部强不强,要看领头羊。近年来,睢县县委制定了“支部引领、党员示范、服务群众、脱贫致富”的工作思路,从优秀年青党员中选拔村支部书记“挑大梁”,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,乡村党员从一家一户致富小项目,转变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大项目。
与黄堂村相似,城关镇周庄村虽离县城近,却是有名的贫困村。全村135户,贫困户占57户。贫困像一块大石头,压得村民直不起腰。
想脱贫致富,必须靠能人带动。11年前,村民蔡翠玲一直在北京、郑州等地贩卖蔬菜,是大家公认的致富能手。在镇领导的动员下,蔡翠玲毅然回村当起了“领头羊”。
蔡翠玲明白,没有致富产业,不提高群众致富积极性,不可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。她开全体党员会,统一思想,号召大家“我是党员我带头”,通过搞大棚种植发展富民产业。
前期村民没建棚资金,她自掏腰包20万元存在德商银行做担当,帮助贫困户从银行贷款95万元,并公开说“赚钱归你,赔钱算我的”,让大家吃了定心丸。如今,全村57户贫困户有49户建起了蘑菇棚,一个棚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,实现稳定脱贫致富。
整修下水道,成立建筑队,组建装修队和运输队,成立红白理事会和孝善基金会……近年来,在周庄村,只要是有风险、可能吃亏的事,都是党员带头。
近年来,睢县以脱贫攻坚、基层党建、产业发展、美丽村庄“四面红旗村”争创活动为突破口,坚持以党建力量筑牢脱贫攻坚的“桥头堡”,织密凝聚合力促脱贫的“一张网”,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、培养、考察入党积极分子。
“推进脱贫攻坚,必须把基层党支部‘这块好钢’用在脱贫攻坚的‘刀刃’上。只有建强基层党支部,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斗堡垒作用。”睢县县委书记吴海燕说,抓住党建带动的牛鼻子,就能发挥好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“火车头”作用。
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如何吸引人才“回流”,让他们返乡创业,是睢县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。
在周堂镇黄堂村佰福食品,机器轰鸣,10多名工人忙得不亦乐乎。老板何景昊才29岁,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他原在青海工作,年薪13万元。
去年,在崔纪连的多次动员下,何景昊返乡创业,在村头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,生产纯净水。目前,他的水厂月销售收入20万元,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。何景昊正在计划新项目,新上红萝卜素加工,生产蔬果饮料,带动群众种植红萝卜。
据了解,像何景昊这样的回乡创业人士,在睢县共创办市场经营主体31474个,仅2018年就创办2519个,带动就业1.2万人。
发展农业产业 带领群众致富
活产业 促富民强村
7月31日,在睢县城郊乡田庄村中顺辣椒种植基地,近百名村民正忙着采摘辣椒。每天,该基地能采摘加工七八万市斤辣椒。
“采摘一斤5角钱,现场结算,干半天的活,也能收入60多块。”正在采摘辣椒的尚屯镇的尚凤云高兴地说,与她一起干活的,还有河集、涧岗等周边乡镇的群众。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。在产业扶贫中,睢县引导成功人士荣洪伟回乡创业,投资3500万元建成集育种、研发、种植实践于一体的中顺辣椒种植基地。该基地与中国航天育种中心、中国农业大学、中种集团等国内农业机构形成合作伙伴,并从泰国、印度、以色列、越南等国引进120多个辣椒新品种在该县试种。同时,采用“基地+家庭农场+种植大户+贫困户” 的种植模式,引导全县发展辣椒种植产业,出台对种植辣椒的贫困户每亩补助1400元的奖励措施,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。
目前,辣椒产业已成为睢县脱贫路上的一大支柱产业,全县20个乡(镇)发展辣椒种植面积两万余亩。
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,该县依托产业集聚区的“孵化”效应,推动制鞋、电子两大产业往纵深处发展,实行“百企帮百村工程”,让富民产业在全县范围内遍地开花。嘉鸿鞋业、豪烽鞋业、鼎能电子等100多家“子企业”入驻乡村扶贫就业园,让群众实现务工、顾家两不误,收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。
根据“南笋北椒中果蔬”的产业发展思路,睢县先后建成4个精品特色产业带、14个特色产业示范点、30个绿色生态农业基地。成立特色产业专家服务团,为产业发展、群众增收提供技术保障。实施农业产业保险到户全覆盖,贫困户发展种植、养殖等产业的,县财政出资购买产业保险,实现了贫困户脱贫产业“双保险”,确保脱贫路上“零风险”。
目前,睢县种植花生30万亩、蔬菜18万亩、芦笋1.5万亩、辣椒8万亩、烟叶5000亩。今年以来,6500户贫困户种植辣椒10470亩;投资1100万元的河南骥遥农业优质有机西红柿项目落地睢县,带动贫困户3027户受益。
产业兴旺,乡村更富裕。如今,睢县建立以城郊乡云腾科技示范园、胡堂金果种植基地、河堤乡大樱桃种植基地、尤吉屯乡许堂村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为依托,着力打造休闲农业、观光农业、旅游农业;以豫粮集团、丰太六合、老家乡实业、水城德福食品等企业为依托,建设绿色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基地,昔日的贫困乡村变身为生态优美、产业兴盛的新农村。
提升乡村颜值 注重文化内涵
重融合 增乡村活力
8月1日,在白庙乡土楼村一个农家院里,一座老屋被来自北京的杨智珍女士租下。原在北京艺术村从事艺术衍生品的杨智珍,在睢县政协副主席冯新芳的介绍下来到土楼村,村内房前屋后的绿化、古朴大方的老屋、热情好客的村民,一下子吸引了她,她认为这是个回归自然的地方,决定在此长远发展。
杨智珍缴纳2万元租金,与村民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。她以创意美化生活环境,准备在村内发展粗布、灯具和家纺制品,这符合她“让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”的理念。
在另一个农家院,来自洛阳白居易书画艺术研究院的乔金兰正在创作牡丹画,虽才来半个月时间,她已出售几百幅画,收入了1万多元。乔金兰坦言,农民是最好的职业,土楼村人居环境不错,在这里不但能修身养性,还能教村民画画、带动他们脱贫致富,很有意义。
正在学画画的村民王翠荣今年已65岁,她说:“现在俺两口都在这学画画,乔老师、王老师都免费教我们,没想到我一字不识也能画成,基本上3天就能画一幅,这个月卖画已收入了2600多元。”
目前,土楼村已有9个农家院租给了外地来的艺术家,他们发展书法、绘画、茶艺等相关文化产业,带动该村80多人学习书画,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成了文化村。
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,睢县既要诗意远方,又注重回归乡愁,要颜值更要内涵,融合发展增强了活力、美化了乡村。
2018年,睢县注入建设资金1.1亿元,对全县118个贫困村重点整治。道路建设、“三清六改”、坑河整治让村庄锦上添花;“危房改造”确保群众生命安全;“标准化卫生室”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质量;“公益岗位”全部启动,建立了村内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;“集体联建”让孤寡老人、无住房家庭有了定所;“村室改建”让村民有了说理、评理的地方,让党员有了活动场所;古风凉亭、花坛围栏、民俗院落、文化广场等项目,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。
让农村美、农业兴、农民乐,是睢县的目标,也是村民的追求。既让村民“富口袋”,更要“富脑袋”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是该县美丽乡村的“内涵”。
采访手记
乡村振兴,讲究的是一个“实”字。
三天的采访,沿着睢县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,记者仿佛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曙光。
睢县县委、县政府重实效、出实招,不搞花架子,不片面追求城镇化率,让人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,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意愿。
睢县把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、促进共同富裕、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既能让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得实惠,又与中央提出的城乡“全面融合”要求高度一致,更为乡村振兴的“质变”吹响了有力号角。
|